我 No. 2

2004-2005

edition of 7

52张宝丽莱照片

56 x 167 cm

《我No. 2》(2004-2005c-print,含52张宝丽莱照片扫描,56 x 167 cm)是一组让人颇为费神的一次成像摄影作品,创作始于2004年。它记录的不仅是艺术家在北京与河南之间一次带着政治与个人色彩的旅行,同时也是在探讨一件“原物”在几经沧桑之后还能留下什么。第一张是简简单单的自拍像,拍摄地点在河南他度过童年的地方。孟煌更希望以自己小时候的房子为背景,并从那里开始他的寻根之旅,只是,那座老楼早已夷为平地,也成为了“消亡”的象征。接下来的照片呈现的是艺术家旅途中的一些片刻,都是他随着自己的感受、情绪和直觉记录下来的各种地方、地点、题材、景致和场面。每次,孟煌都会把之前拍的那张宝丽莱照片摆在里面,也就是说,我们这里是在跟“像中像”打交道。我们看到他偶遇的路人、河南登封的永泰寺、中南海对面一家民警碰头的早餐店、颐和园里一个穿戏装为他唱歌的漂亮姑娘(他说,可惜她后来不见了)、在跳蚤市场淘到的革命书籍、2005年早春时他看到的第一朵花,还有北京北郊的一条臭水沟。然后,是他去看艾未未时艾未未正在创作的一件作品、一个在教女人跳舞、疯疯癫癫的老花花公子,以及黄河边的一座坟墓。

总而言之,都是寻根之旅中一些不相关联、随着时间渐渐淡去的标记。照片上留下的,不光是一些对孟煌有意义或追忆似水年华时迎面而来的景致,每张照片里都有另外一张改变了的、却有着之前所有照片里所有东西的宝丽莱照片。只是拍得越多,之前的东西在照片里就变得越小,最早的那张自拍像最后也还留在照片里,尽管并没有完全消失,却已小得无法分辨。本始之物最后留下了的,是几乎无从还原的一丝痕迹。此次个人经验对于孟煌,无非是他借以进行个性与共性表述的一个类比法,他真正关心的命题,是时间会让“本”或者“本源”怎样。我们同样可以把自我肖像的渐隐套用到马克思主义本源身上;后者也只剩下了一丝痕迹,并且还在继续消亡。数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与之渐行渐远,在那遥远地方的某一处,它还隐现着一丁点痕迹。孟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的背后,埋伏着一种基于自身体验、摆荡于个体与共性之间的历史观。关于“永久”的学说难道只是一种神话?我们得这样发问。

Text by Heinz Norbert Jocks  |  Translated from German: Allison Plath Moseley